《影响力》读书笔记

本书简介

影响力 (豆瓣)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当初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

为什么看这方面的书

日常谈话中,我的沟通技能不好,嘴巴比脑子快太多了,简称“说话不过脑子”。

日常的谈话,不是写技术文档,先列出个一二三,然后综合分析下好处和代价。

日常谈话过程的提问和应答,极度依赖经验。即,需要在极短/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馈。

日常接触到任何一项技能,包括谈话,都是经验罢了,有意识的训练训练,总能改善。

但,我是一个程序员,长时间不太谈话,缺乏训练场景。这两年,我甚至感觉到,我的谈话技能在下降。

我甚至在考虑,是不是换个行业,去别的行业上积攒经验。但是吧,开弓没有回头路,换行业这件事得三思。

想要的技能/经验,除了通过自身实践外,还可以从书籍中获取。所以,我得找一本谈话方面的书籍看看。

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

第一条,需要有较多的读者。

  • 看工具书要带脑子,避免思想上被带“歪”了。
  • 但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既有的知识储备,可能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我要选择阅读受众多的,相信市场的选择。

第二条,书籍中必须包含大量的参考文献。

  • 大量的参考文献,意味着专业。
  • 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做。虽然,普通人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但是普通人不会专门去设计实验。还是要把这件事,上升到科学的维度。

《影响力》这本书,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我选择翻看这本书。

书评

总体评价

评价等级:⭐⭐⭐⭐

这本书,总体上来说,还行,可以读。

本书最大的一个硬伤,在编辑上。虽然这本书的最后,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但是在书的正文中,没有使用下标方式对这些参考文献做引用。那这些参考文献的意义何在?

本书另一个有点瑕疵地方是,阅读过程中,感觉部分论据可能对论点的支撑性不够。一些事情,可能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另外,这本书的翻译,在部分位置不够好,行文不够流畅。

总的来说,还是本不错的书籍。

但是,对我的”疗效“咋说呢,emm,微乎其微,我还是“说话不咋过🧠”。谈话方的技能,还是得实践出真知。

2025/11/9 晴 于北京朝阳区

内容摘录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个看法:人在冷静状态下是理性的。但是在面对面,这种需要短时间做出反馈的情况下,人的反应依赖过往的经验。

动物行为学家注意到许多动物都存在机械刻板的行为模式。这种机械的行为序列叫作固定行为模式,它们跟人类的某些自动响应,即按一下就播放,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人类和近似人类的动物,自动行为模式往往是由该环境下相关信息的单一特征所触发的。这种单一特征或触发特征,大多数时候是极其可贵的,有了它们,个体无须对每一条信息进行详尽彻底的分析,就能决定正确的行动方针。

捷径反应的优点在于它的效率和经济性。只根据一种常见的信息触发特征自动做出反应,能节省人们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心智能量。而这种反应的缺点在于它易受愚弄,一犯错代价就很大。只根据可用信息的一个片段,甚至是一般都能预测出的某个片段做出反应,尤其是按无意识的自动方式做出反应,人们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增。要是其他人通过故意的安排(如对触发特征加以操纵)让自己牟利,刺激对方在不恰当的时机做出合乎他们心意的行为,那么对方犯错的概率就更大了。

大部分的顺从技巧,即刺激一个人顺从另一个人的要求,都可以从人们自动化的捷径反应这一角度来理解。我们文化中的大部分个体都对顺从建立起了一套触发特征,这是一些具体的信息片段,通常情况下,它们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顺从他人的请求会是正确的、有利的。这些顺从的触发特征,每一条都可能会变成影响力武器,刺激人们同意他人的请求。知觉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看得比实际上更大的倾向,是一些说服专业人士(销售、广告商等)喜欢利用的影响力杠杆。例如,房产经纪人或许会先向有意向的购房者展示一两处缺乏吸引力的房子,再给他们看另一处更有吸引力的房子,这时后者在购房者眼里看来会显得吸引力更强。这种影响力杠杆的优点之一是,人们通常很难意识到有人在战术性地使用它。

第二章:互惠

个人看法:想送就送,不期待别人的回赠。便宜的东西,想收就收,不考虑回赠别人。有负担的东西,收之前仔细考虑。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指出,互惠原则体现了人类文化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规范。该原则主张,只要他人给了我们东西,我们就应当设法偿还。原则赋予了接受者将来偿还的义务,这样人们就可以大胆地把东西给别人,而无须担心自己会遭受损失。有了该原则内置的未来责任感,人类才得以发展出多种持久的关系、交易和交换行为。因此,所有社会成员从小就被告知应该遵守该原则,不然就会遭到严重的社会排挤。

互惠原则常常影响人们做出是否顺从他人要求的决定。部分说服专业人士最喜欢也最有利可图的手法之一,就是在索要好处之前先给他人点什么东西。这一手法之所以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原因就在于互惠原则的三个特点。

第一,互惠原则极为强大,通常情况下会影响决定人们是否顺从他人要求的因素,人们都不是它的敌手;如果礼物、好意或服务是个性化的,或是根据接受方当下偏好或需求量身定制的,这条原则尤其有效。

第二,即使最初的恩惠是强加于人的,该原则也照样管用,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法主动决定自己愿意欠谁的人情了,因为选择权已经落到了他人手里。

第三,该原则能推动不平等的交换,为了消除令人不安的亏欠感,人们往往会答应一个比先前所得人情大得多的要求。

还有一种利用互惠原则提高他人顺从概率的方法,该方法对基本主题做了个小调整:不是抢先给好处,推动他人回报,而是抢先让步,刺激他人也让步。这种顺从程序,叫作拒绝–后撤策略,也叫留面子法。该方法主要依靠的就是回报让步的压力。提出请求的人以肯定会遭到拒绝的极端要求拉开序幕,之后再后撤到较小的要求,即他原本就想达成的目标,而后一要求很可能会被对方接受,因为它显得像是一种让步。经研究表明,拒绝–后撤策略除了能提高对方答应要求的概率以外,还能提高对方将来履行这一要求的概率。这是因为在参与让步的互惠交换之后,人们觉得负有更多的责任,对结果也更满意了。

要防备别人用互惠原则向我们施压、要我们顺从,最好的办法不是一概拒绝他人的最初善意。相反,我们应当大方接受最初的恩惠或让步。可一旦事实证明对方并非出于善意,我们就要重新定义其行为。只要不再把这些行为看成是恩惠或让步,也就不会觉得有必要以善意或让步做出回应。

第三章:喜好

个人看法:顺其自然,我反正是喜欢看好看的女性。

人们倾向于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的要求。说服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这条原则的威力,他们会通过强调几个能提升个人全面吸引力和好感的因素,来增加他人顺从自己的效力。

影响好感和顺从的第一点因素是外表魅力。虽说人们早就意识到外表漂亮能带来社交优势,但研究表明,这种优势恐怕比我们想得要大得多。外表魅力似乎能造成一种光环效应,把好印象延伸到诸如天赋、善意、智力等其他特点上去。因此,长得好看的人在提请求和改变他人态度方面说服力更强。

影响好感和顺从的第二点因素是相似性。我们喜欢跟我们相似的人,更愿意轻率地答应他们的请求。

还有一个能带来好感的因素是赞美。一般而言,赞美有助于我们获得他人的好感和顺从。真诚的赞美有两种特别有用的类型,其一是在背后说出来;其二是,让接受你赞美的人获得一种他渴望恪守的声誉,从而继续做出对你有利的行为。

通过与他人反复接触增强熟悉感,在正常情况下,这也是一种增加好感的方式。尤其是当双方在积极而非消极的氛围下进行接触时,事情更是如此。互助和成功的合作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积极氛围。

跟好感有关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关联。广告商、政治家和厂商靠着把自己或自己的产品跟积极的东西联系起来,力求通过关联的过程分享他人积极的观感。其他一些人如体育迷也似乎认识到了这种简单的联系带来的效果,努力在他人眼中把自己跟有利的事情关联起来,疏远不利的事情。

要想在做出顺从决定时消除好感带来的不必要影响,有效策略之一是警惕对提要求者的过度好感。只要发现自己在当前情况下对请求者产生了不相称的好感,我们就应该从社会互动中退后一步,在心智上把请求者和他所提的请求分开,而只根据这个请求是否对自己有好处来做出决定。

第四章:社会认同

个人看法:个人选择和别人的社会认同冲突时,问下 why ?

社会认同原则指出,人们用来判断自己在某个环境下该相信什么、该怎么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看其他人在这个环境下相信什么、怎么做。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身上都存在强大的从众效应,而且这一效应适用于购物决定、慈善捐款、缓解恐惧等多种活动。

社会认同原则可以用来使一个人顺从要求,只要告诉他其他很多人(人越多越好)都这么做了就行。因此,光是指出一样东西的受欢迎程度,就能提升它的受欢迎程度。

社会认同在三种情况下影响力最强

第一种是不确定感。如果人们不确定,掌握的情况模糊,他们就更有可能关注他人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例如,较之一目了然的紧急情况,倘若形势暧昧不明,这时旁观者是否出手帮忙的决定会受到其他旁观者行为的极大影响。

第二种与“人多”有关:人们更倾向于依据群体人数的多少选择追随目标。如果人们看到很多人在做某事,就往往愿意追随,因为该行为显得更正确或有效、更具可行性、社会接受程度更高。

第三种是相似性:我们更倾向于顺从与自己相似者的信念和行为,这种现象叫“同侪说服”。从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汇集的自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类人的行为对人们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统计数字显示:倘若其他陷入困境的人自杀的消息高度曝光,跟这个人相似的人也会决定走上绝路。有人对圭亚那琼斯镇的集体自杀事件做了分析,认为该组织的领导者琼斯利用了不确定感和相似性这两个因素来引诱当地的绝大部分民众顺从地自杀。许多沟通人士在社会认同方面犯下的一个弥天大错是:声讨一种不可取行为(酒后驾驶、青少年自杀等)的发生频率,希望借此阻止它。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谴责声中(看看做这些事的这些人!)暗含着另一条削弱自己立场的信息:“看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件事。”因为社会认同原则的力量,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如果你由于观念、事业或产品尚未得到广泛支持而无法借助现有的社会认同,或许可以通过诚实地描述发展趋势(受众希望持续下去的趋势)的支持,借用将来社会认同的力量。要想避免太过依赖不完善的社会认同,我的建议是:警惕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比如与自己类似的其他人在做什么,并意识到我们的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之上

第五:权威

个人看法:权力上的权威,在我这不好使,习近平从我楼下经过,我都不带看一眼的。但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特别是有好的外部效益,能推动局部/社会向前的专家,还是值得尊重的。不过,任何人都值得礼貌对待,只要这个人不糟糕。

社会中存在着顺从权威要求的强大压力。很多正常、心理健康的人宁肯违背自己的意志,也要向他人施以危险又残忍的痛苦折磨,只因为旁边有权威人士要他们这么做。这种顺从正统权威的强烈倾向,来自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它的目的是向社会成员灌输“这么做是正确的”印象。

一般来说,按照真正权威的指示去做,大多数时候都是合适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知识、智慧和权力。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盲目地选用这一思考捷径。自动响应权威的时候,人们容易对权威的表面象征(而非实质)做出反应。

研究发现,头衔、衣着和汽车这三种象征能有效地起作用。研究者针对这些象征符号的影响力做了独立研究,证明拥有其中之一(无须正规的资质)的人,会得到他人更多的顺从和尊重。此外,在所有案例中,服从的人都低估了权威压力对其行为的影响。权威的影响力来自被认为手握职权或本身是权威。

第一类的权威存在问题,因为吩咐别人去做事往往会引起抵触和怨恨情绪。第二类权威则避免了这一问题,因为人们认为这类权威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而他们又往往乐于听从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有更多知识的人提出的建议。如果在他人眼里是权威的人,不光是专家(在相关主题上知识渊博),还显得值得信赖(诚实地介绍自己的知识),那他就会有最大的说服效力。为确立可信度,沟通者或许会承认自己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多为极小的缺点),但这一不足,很快就为随后所介绍的优点所弥补。要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影响力的负面影响,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第一个问题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权威的象征转到证明他资历的真正证据上;第二个问题建议我们不要光着眼于权威的知识,还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考虑他的可信度。想过后一点的话,我们应该会对以下用于提高他们自身可信度的手段提高警觉:有些别有所图的人会先透露一点有关自己的负面消息,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给人留下一种诚实的印象,好让随后的信息显得更可信。

第六章:稀缺

个人看法:身外之物出现稀缺的话,不去获取就完事了。

按照稀缺原则,人们认为难以获得的机会价值更高。从“数量有限”和“时间有限”等顺从手法中,可以看到利用这一原理牟利的方式。此时,说服专业人士试图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会损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这调动了人类的损失厌恶倾向,即想到要损失某物比想到获得同等价值的某物的激励作用更强。稀缺原则的成立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难于获得的东西通常更有价值,因此一样东西或一种体验的稀缺性,便可以视为判断其质量的捷径。其次,随着东西越来越难于获取,我们丧失了自由。根据逆反心理理论,面对自由的丧失,我们的反应就是比从前更想要得到它们(以及与自由相关的商品和服务)。

在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存在逆反心理这种行为动机。但有两个年龄段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可怕的两岁”和青春期。这两个年龄段都以个性意识觉醒为特点,控制、权利和自由等问题显得极为突出。因此,处在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对限制特别敏感。除了对商品价值的影响,稀缺原则也适用于对信息的评估。研究表明,限制对某一信息的获取,会让人更想得到它或对它产生更多好感。以审查为例,哪怕是人们根本得不到信息,也要受到它的影响。反过来说,倘若人们感觉得到的信息中包含独家(稀缺)内容,它的说服力会更强。稀缺原则最适用于以下两种条件。其一,倘若物品是新近才变得稀缺的,它的感知价值会更高。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新近受限的东西比素来受限的东西更宝贵。其二,当有人跟我们竞争时,稀缺资源对我们的吸引力最大。人们很难用认知来强化自己免受稀缺压力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能使人情绪高涨,让人无法思考。要想抵御它,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在稀缺环境中对高昂的情绪保持警惕。一旦得到警告,我们可以采取步骤平息高涨的情绪,从“为什么会想要它”这个角度来评估机遇的价值。

第七章:承诺与一致

个人看法: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承诺,不能随便日常的一句话就是承诺。承诺应该比日常等级高,比合同效应低。轻易不给承诺。实现不了的承诺,再去沟通就好,中途回撤也没啥,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让个人的言论、信仰、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欲望。这种一致性倾向有三大源头:第一,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第二,除了对公众形象的影响,整体保持一致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有利的应对方法;第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方向一致提供了宝贵的行为捷径,只要跟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人们以后碰到类似的环境就不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了,只需要想一想先前的决定,再做出一致的反应就行了。

在说服业界,确保初步承诺最为关键。人做出了承诺,即站定了立场之后,会更乐意答应跟先前承诺一致的要求。因此,许多说服专业人士会设法诱使人们预先站到一个立场上,这个立场跟他们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们做的事情是一致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能同样有效地带来前后一致的行动。主动、公开、付出努力、发自内心、没人强迫的承诺最为有效,这是因为,这些元素里的每一个都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它们之所以能改变自我形象,是因为每个元素都在向我们透露必须真正相信的信息。做的承诺哪怕是错误的,也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倾向,因为它们能“自己长出腿来”。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寻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已经做下的承诺很明智。因此,即使刺激人们做出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承诺也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诸如“抛低球”等欺骗性顺从手法会有效。

基于承诺的手法还有一个优点:简单地提醒人们先前的承诺,可以重新带来指导行为的效果,哪怕情况已经跟此前完全不同。此外,提醒不仅能让承诺复活,还能通过巩固相关的自我形象来强化承诺。要想发现并抵挡一致性压力对决定造成的不当影响,我们应当倾听来自身体两个部位,即肠胃和心灵发出的信号。当我们意识到承诺与一致的压力在迫使自己答应本来不乐意答应的要求时,肠胃就会发出信号。此时,最好是向提要求的人说明,要是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那就是在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我们不乐意这么干。而心灵深处发出的信号有所不同,它们最好是用在当我们搞不清最初的承诺是否正确的时候。这里,我们应该向自己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知道了现在掌握的情况,倘若我能回头,还会做出同样的承诺吗?答案就藏在最先冒出来的灵光里。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特别是对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来说,承诺与一致手法最为管用。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